托育行業到底是不是一個機會?
2019年以來,“托育”這個概念高頻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二胎紅利、政策加持、資本垂青、旺盛需求與滯后供給懸殊巨大,0-3歲的嬰幼兒托育行業正逐漸站上風口。人口紅利和政策紅利再疊加消費升級,托育在2019年初就呈現出集中爆發的態勢!
托育是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0到3歲孩子的家長已經從80后逐漸過渡到90后,這些家長觀念和過去不同,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寶寶媽媽都希望產后重回職場,實現更多的自我價值,并對育兒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更專業的照顧;另一方面,在一線城市,托育中心的競爭對象——保姆價格飛漲,逐漸讓工薪層難以承受,與托育中心相比,競爭力逐漸喪失。
托育可解決的問題:
√解決雙職工家庭的嬰幼童照料時間分配的問題;
√祖輩隔代帶養的問題;
√家政保姆專業服務質量與雇傭安全的問題。
所以未來將孩子送到第三方專業的機構托育將是必然趨勢。
二胎人口紅利,托育市場前景廣闊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5個成員國中,約1/3的0~4歲嬰幼兒受到不同形式的正式照料。法國的入托率達到49.7%,瑞典的高達55%,丹麥已超過60%。
據統計,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中國目前0-3歲兒童約有8000萬人,在各類托育機構的入托率僅為4.1%。即使在城市,3歲以下兒童的入托率也不到10%,有著很大的增長空間。
機構數量匱乏,供給滯后
目前,國內托兒所供給遠小于需求,以上海為例,經上海市市政協委員調研發現,上海目前每年新生兒出生為25萬左右,而全上海托兒所總數只有40所,僅能招收18至36個月的6000多名幼兒,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同樣,以福建省為例,3歲以下的小孩達到92萬人,入托的僅有2萬人。
二三線市場發展潛力大
目前一線城市的早幼教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趨于飽和,而在二三線的城市仍很大的發展空間。其實二、三線城市的家長對于好的早幼教資源更為渴求。
相比于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的各方面成本更低,二、三線城市的托育機構在房租成本和運作成本比一線城市便宜近七倍左右。除此之外,一線城市想要聘請一個育嬰老師,至少要8000元左右,而在二、三線城市這個價位足夠聘請到兩、三位育嬰老師。
從以上幾點都可以看出,托育的需求真實存在,且缺口巨大。
國家政策頻頻釋放利好信號
2月,國家發改委等18部門出臺方案,將增加托育服務供給納入行動任務;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托育服務機構;5月9日,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組織實施,是托育機構做好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的頂層綱領性文件。政策紅利讓托育獲得大量關注,至今持續升溫。
上海作為托育試點的前沿,2018年4月起出臺了多個文件鼓勵和規范托育市場。短短一年時間,上海市已新設托育機構百余家,預計2019年還將新增50個托育點。
資本垂青
據i-EDU智庫數據顯示,2018年,托育賽道獲得融資9起,融資總金額超3億元人民幣,國外的嬰幼兒托育行業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國內的嬰幼兒托育市場正在興起,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托育機構,那么我們的國內的托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幼兒?這個問題值得考究。
托育機構的發展才剛剛起步,行業準入門檻不高,以看護為主,這類機構良莠不齊,缺乏行業標準和監管制度。多種跡象證明,托育賽道的未來,呈一片藍海之勢。
托育在2019年初集中爆發,直接的原因是與幼兒園行業發展受政策限制有關。2018年11月發布的《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2019年2月,新政策要求小區配套幼兒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
政策變動之下,幼兒園上市之路基本堵死,此前一直關注學前教育的資本力量有可能指向托育賽道,很多從業者開始謀求轉型,將目光轉向了0-3歲托育軌道上。目前這一領域,大部分城市都沒出細則,監管幾乎是空白狀態,在很多人看來正是進入市場的好時機。
旺盛需求背后,如何抓住機遇?
托育市場雖然潛在需求巨大,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家庭都會將托育中心視為首要選擇。廣證恒生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行業報告曾指出:目前我國普遍存在隔代養育的習慣,對專業托育機構的認知度較低。甚至有很多家長不知道有托育機構的存在。由此看來,托育行業市場仍需要被教育。
在此利好環境下,托育行業已成一塊非常誘人的蛋糕,早幼教也成了資本與各企業關注的重點領域。究其原因,早幼教市場目前非常分散,行業巨頭很少,市場機會潛力無限。
而且根據托育市場的真實情況,我們要對這個“機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托育項目的可做性來自于這個項目的幾個優勢:現金流好、消課高、粘性好,同樣對于運營水平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這就需要專業的實力雄厚的托育品牌給予專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