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為三孩政策提供配套支持,育兒補貼或將提高生育意愿
“每個月補貼1000元,你愿意生育二孩/三孩嗎?”今年1月,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支持政策,在部分育齡人群中開展《3歲以下嬰幼兒養育成本調查》,問卷中一個有關育兒補貼的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去年8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宣布為生育二、三孩的當地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記者梳理發現,自去年下半年至今,湖南、吉林、安徽等多個省份已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建立育兒補貼制度。
浙江省規定,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對3周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給予育兒津貼、托育費用補助。黑龍江省明確,市級和縣級人民政府對依法生育第二個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應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并適當向邊境地區傾斜。吉林省提倡建立縣級育兒補貼制度,并由省級財政根據各地制度實施情況給予適當補助。
育兒補貼政策的初衷是通過降低生育的直接成本來提高生育率,對人均工資較低的地區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個體家庭的生育決策非常復雜,生育成本只是影響因素之一。調查顯示,從零孩到一孩的決策幾乎無關生育成本,是否要二孩也主要由生育偏好決定。
育兒補貼政策提高的可能是短期生育率,而不是終身生育水平。那些本就打算生兩個孩子的一孩家庭,或許會受政策鼓勵將生育行為提前,但不會因此決定生三孩。育兒補貼無疑增進了家庭福利,但該項政策的單獨發力,對于提振生育率的作用有限。
目前各國鼓勵生育的措施可分為三類,一是經濟支持,包括各類津貼以及稅收減免政策;二是服務支持,包括發展托育服務、居家幫助、課后照顧等;三是時間支持,包括產假、育兒假、陪產假等假期制度。
數據顯示,超過1/3的家庭存在托育服務需求,但我國嬰幼兒在各類托育的入托率僅為5.5%左右。
在運營成本高昂的情況下,托育收支不平衡,缺乏申請動力。未來的一個發力方向是,根據招生數量每月提供運營補貼,并適當減免房租、稅費,真正把托育服務價格降下來。
在各地對計生條例的修訂中,延長產假、增設育兒假是一大亮點。李月認為,在調整假期制度的同時,也要明確成本如何分擔,要探索國家、企業、家庭成本共擔機制,減輕就業歧視,解除育齡女性的后顧之憂。